时间:2024-05-15 17:42
大
中
小
来源: 县融媒体中心
坚持系统观念 统筹城乡融合
探索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沁源实践
近年来,沁源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突出整体规划,在“路径怎么走”上融入大局
我们认识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谋篇定向,自觉把县域发展放在全省、全市大局中来考虑和谋划。将县城和农村作为有机统一整体,抓住制约沁源发展的主要矛盾,确立“以交通促繁荣、以教育聚人口、以人口兴产业”发展方略和“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县域布局,为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明确了方向。
规划引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产业、人口、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矿产资源等,编制《沁源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综合规划。编制完成绿色低碳县城建设、防洪排涝、海绵城市建设、绿色建筑、近零碳排放发展等专项规划和30个村庄实用性规划以及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等,实现多规合一、“一座城市一张图”。
因势布局,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优化调整县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以纵贯县域南北的汾屯线为发展轴,选择三个人口集聚点,南部建设县城,中部建设郭道县域副中心,北部建设王陶区域中心。在三个人口集聚区域,配套建设以沁新、沁绵、沁北三大工业园为支撑的沁源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人口的集聚促进产业的发展,以产业的发展促进人口的集聚,带动其他9个乡镇区域服务中心融合发展。
突出系统思维,在“城乡怎么建”上统筹推进
我们认识到,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考虑人口集聚程度和分布密度,统筹近期远期、地下地上、生态业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做到城乡互促、产城融合。
县城“一轴两翼”扩面提质。发挥县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综合承载力,打造生态、宜居、韧性县城。在完善功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功能齐全、形式多样的商业综合体,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解决好进城群众的就业、消费、服务等需求。
中心集镇提级扩容。把“两中心”作为带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枢纽,拉开发展空间,强化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集聚人口的拉力。同时,依托配套的沁绵、沁北工业园,做大做强现代煤化工、能源化工等产业,吸纳周边群众稳定就业。
乡村生态宜居。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生态后业态、先配套后居住”思路,把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作为人居环境改善的“先手棋”,着力补齐群众生活短板。按照省、市部署要求,今年全面启动、分类推进精品示范村、提档升级村、环境整治村创建,逐步推动全县农村干净、整洁、有序。
我们不仅关注农村的生活功能,而且关注生产功能,把人口集聚后腾退出的土地、房屋、林地等发展要素“化零为整”,引入市场机制,集中发展康养旅游、庄园经济、特色产业。
突出以人为本,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全力破题
我们认识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加快推进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城乡水网一体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对沁河的全流域、全领域治理。在“护好源”的同时“促发展”,针对全县水源时空分布不均现状,谋划实施7个供水工程,提升全县供水保障、应急供水和水资源调配能力。
城乡路网一体化。依托纵向平安高速公路和G241,横向在建的黎霍高速公路和G341,构建“两纵两横”路网主框架。按照A2类通用机场建设标准,加快二期项目建设,发展低空经济,初步构建起“公路、高速、铁路、通航”立体交通体系。
城乡电网一体化。加快建设沁源北220千伏变电站,优化主电网架构,构建“多点支撑、高效输送、时空互济”的电网格局。
城乡供暖网一体化。逐步扩大南片、中片的集中供暖范围,今年将通过技术突破,实现北片乡镇集中供热,减少居民取暖碳排放,形成城乡供热一体化格局。
城乡教育一体化。建立乡镇党委书记“联系一所中心校”制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行校长“竞聘上岗”、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城乡医疗一体化。紧盯就诊率、确诊率、治愈率“三率”提升,深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同时,完善就业、社保、托育、养老、救助等其他公共服务,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突出机制创新,在“要素如何保障”上打通卡点
我们认识到,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必须创新体制机制,用好“市场化”这一手段,强化要素保障,激发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活力。
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在确保县财政资金保战略、保重点、保民生、保基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推动上级资金和民间资本多元投入,为全县产业转型、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强化市场化改革机制。系统谋划、精雕细琢实施城市更新和提质扩容行动,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建设城市,并以市场思维探索现代化县城运营新模式,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推行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健全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机制,加强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建立农村闲置宅基地“腾退奖补”机制,探索采煤扰动区整村搬迁模式,盘活土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制度。坚持党建引领、群众主体,建立自下而上的群众参与家园建设机制。构建起基层治理新格局,彰显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实践。(中共沁源县委书记赵永进)
通达人心的路
度过草长莺飞的春天,转眼已到夏季,天气正在变热。追随“五一”出游的人群,从喧嚣的城市来到绿色沁源,全程高速一个多小时。好客的沁源人建议,沿我们的胜利路看看吧,有文物古迹,也有娱乐小吃,风土人情都含于此。
胜利路上,记者遇到一位80多岁的当地老人,走在面貌一新的街道上,他的欣喜更甚。“现在真是好看多了,路宽了,有树有花,公共设施也更齐全了。”话匣打开,我们聊起了老街的变化。
这是一条独属沁源人的10里长街。相当长的时期里,它是沁源最繁华,甚至也是唯一的正规街道。从宋家窑到监理站,纵贯南北的4.8公里内,承载了当地人上班、上学、就医、买菜、购物、娱乐的历史记忆,也遭遇了拥堵、无序、杂乱、脏污、水停、电断的现实难题。也是这条街,安装过沁源历史上第一个红绿灯,出台过首例单行限行办法,规划过全县最科学的停车位,却都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变化源自两年前,怎样让老街焕发新生机?摸清百姓实际需求是第一步,为此,沁源县主要领导亲自走进商铺和居民家中,听取群众意见,聚焦大家反映集中的道路不平整、停车难、自来水管网严重老化、雨污不分流、无天然气管网、空中飞线、蛛网连接等问题,一场场现场会开下来,改造方案有了基本框架。
更新老旧街区,道路改造是重点。胜利路是城市干道,通过加宽、平整道路保障通行,原来的10米两车道,拓宽为现在的28米4车道,同时以绿化带隔离出非机动车道,实现人车分流。在胜利路沿线,打造了19处节点公园,建设公共厕所4个、便民服务中心3个,新增停车位414个。
“更大的文章在地下”,迎面碰上的负责人,来自沁源胜利路地下管沟项目部,他把记者带到那里。宽2.9m高2.8m,一眼望不到头的管廊里,自来水管网、强弱电线路统一入地,外敷设供热、燃气等管线,雨水管在西、污水管在东,4个进出口、30个通风口、22组电力环网柜,就是沁源县城道路“3横18纵”的中枢。“起码50年里,胜利路不会被‘开膛破腹’。”
离开的时候,知情者告诉记者,依托纵向平安高速公路和G241,横向在建的黎霍高速公路和G341,沁源构建起“两纵两横”路网主框架。黎霍高速通车,平安高速列入“十四五”规划,张店至古县一级路改造、新谋划的县域中部南北向货运专线主干道有序推进。开工建设的新交口至安泽地方铁路,能解决煤焦等大宗物流运输问题。按照A2类建设标准,通用机场正在加快二期建设,初步构建起“公路、高速、铁路、通航”立体交通体系。
沁人心脾的水
发源于太岳南麓的沁河,是我省仅次于汾河的第二大河流。千百年来,它一路欢歌的浪花,浸润了沿途的土地,茂密了两岸的森林,也厚实着这一方水土上的生活与人文。环邑皆山, 沁水汇流, 甚至沁源县都名出于此,赤石桥河、紫红河、白狐窑河、柏子河、法中河、狼尾河等众多支流,让这条沁源人的母亲河,在2187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上从涓涓细流升腾到大河奔涌。水资源总量24581万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531m3,是我省平均水平的4倍之多。这样的沁源缺水吗?
疑问不仅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但回答的只能是当地人。事实上,由于地质条件差异、海拔落差大等,沁源境内的水资源南富北贫、东丰西瘠。多年来,这种“贫富差异”,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组专业数据也许更能说明问题,截至去年,沁源共建成农村供水工程267处,但千吨万人以上的仅4处,千人以上22处,剩余的241处都在千人以下,供水工程点多面广,人口居住分散,管网未能形成互联互通、相互补给的供水系统,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产业不断集聚,现有的水网布局已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用水之需。
如何破解全县水资源不平衡的难题?怎样进一步提升全县供水保障能力、应急供水能力和水资源调配能力?为当好老百姓生产生活用水的“水管家”,2022年以来,沁源县统筹谋划实施“节水优先、空间均衡、互联互通”大水网建设,从东、中、西三条线发力,统一规划,分步实施7大供水工程,通过县域内的南水北调、东水西用,使大型水源、规模化供水工程互联互通,逐步形成县域大水网,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
此后的一年多里,从永和水库奔淌而来的水源,有力保障着县城、郭道、沁绵工业园区的城镇生活用水和企业工业用水;正在推进南北莱沟、倪庄水库等供水工程,不仅促进了沿线河湖生态复苏,也彰显了“生态优先”的底色;众多截潜流、净水厂、加压泵站的兴建,为跨流域、多水源联合调配提供了支撑。三条“生命线”的持续发力,在为沁源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用水安全打下基础的同时,也为复苏河流生态环境、畅通县域经济循环创造了条件。
眼下的沁河源头,不知名的水禽在筑巢产卵,县城附近的水域里,人们钓起多年未见的鱼。潮起沁河源,时代赋予这条古老河流新的生机,水丰、质好、河美,正为发展注入更新活力,从河水安澜到水润民生,从水网工程到文化兴水,那些令人流连的景观长廊,那些新时代治水兴水的画面,都藏在了转身捧起的悠悠碧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