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山西省政府  |   长治市政府 今天是

热点查询:长治沁源旅游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动态 > 今日头条

党建引领堡垒坚 基层治理我当先 | 万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 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时间:2022-05-12 09:13       大    中    小      来源: 县融媒体中心

四季的沁源美景如画,四季的沁源战歌如风。从昼夜值守的防疫一线到毫不懈怠的森防前沿,从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到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在这片广袤的红色大地上,沁源万名党员干部用无悔的初心擦亮党员名片、以勇毅的担当诠释肩上责任,他们胸怀“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火热激情,用坚定脚步丈量家乡热土,用满腔真情守护乡亲安宁,用毫不退缩的战斗姿态谱写了一曲万名党员心系群众下沉一线、迎难而上、倾情奉献的时代壮歌。

从抗“非典”到战“新冠”,她“疫”路守望

“您好,这里是沁源县疫情防控办,请问您是XX吗?”“您是最近从XX来沁源的吗?目前居住在哪里?”在沁源县疫情防控办公室,信息核查专班杨永青正在对入返沁人员进行认真细致的电话询问,详细了解信息并如实登记。杨永青说,核查专班不间断开展信息摸排工作,平均每日核查信息量近千条,高峰期甚至达4000多条。

面对疫情突发的严峻形势,核查作为疫情防控的基础性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甚至凌晨两三点,直至当天任务清零,一天要打好几百个电话。”杨永青在打电话的间隙抽空介绍道。

电话核查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一拨通电话就能正常沟通、积极配合是最理想的状态”,杨永青说,“但更多的情况是打不通电话,有时要拨打七八个电话才能核对全信息。”

今年已53岁的杨永青是从沁源县人民医院抽调到专班的常驻人员。从去年8月至今,已连续作战半年多,每天早出晚归,忙到忘记时间,忙到无法顾及家人。今年3月底,自己耄耋之年的父亲因病在太原住院,她都没能抽空去看望一次。虽然父母非常理解她的工作,但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却给不了生病的至亲必要的守护和帮助,这份无能为力的背后已然分不清是愧疚是自责是后悔还是无奈……

“作为一名党员,特殊时期就是要冲锋在前。我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那会儿火线入党的。”杨永青回忆道。2003年非典病毒肆虐,她作为一名护士长主动请缨,参与到抗击非典的一线战斗中,每天都在防护服和口罩的层层包裹下筛查各类疑似病例,夜以继日地度过了有惊无险的一个多月。正是因为经历过那段艰难的抗疫时光,才让此时的杨永青更加从容、更有底气。

疫情对于我们来说是个“严冬”,但我们坚信,有许许多多个像杨永青这样始终坚守在一线的党员干部,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他是山林里的“活地图”,更是山乡的嘹亮回响

每一位林管员都拥有一份与树木森林、绿水青山紧紧相连的使命,他们是守护草原山林、森林植被的眼睛,是山乡普及林业法规政策的嘹亮回响,更是将辖区内一沟一壑了然于心的“活地图”。

2015年,33岁的张艳勇正式成为沁源县韩洪乡的一名林管员。韩洪乡地处太岳山腹地,境内沟壑纵横、林海茫茫、山峦起伏,森林面积达31.2万亩。如此庞大的面积、如此险峻的地形,要守护好这里的山林,需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自从当上林管员,巡山成为日常必做的功课。一身迷彩服、一双耐磨的胶鞋,外加红袖章和对讲机,是张艳勇常年的标配。每到护林防火特险期,他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出发,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山间、村庄和全乡的23个卡口、10个瞭望塔间穿梭奔忙,直到晚上八九点,一天要走四五十里山路。7年里,他跑遍了全乡的沟沟坎坎,对每一条防火通道、每一道山梁、每一片林地的情况都了如指掌;7年里,他每年除夕都在值班岗位上度过,没有在家里吃过一次年夜饭;7年里,韩洪乡没有发生过一次大的人为火情。

靠山吃山,富饶的山林曾是世代生活于此的村民重要的生计来源。“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张艳勇常对村民们说。他知道,只有让当地百姓找到生存之道、致富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砍伐树木。在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来,张艳勇带着村民们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三万余亩,让五千多亩干果经济林实现提质增效,并帮助村里通过村庄绿化、中幼林抚育、荒山造林发展生态旅游……随着村民们的日子渐渐好转,这片山林也有了不一样的生机。

山林苍翠,初心不改、使命不怠。一条路走了好多年还在走,一棵树看了无数遍还在看。说起这些年的护林生涯,张艳勇深知最亏欠的是家人,但让他觉得欣慰的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把满腔的爱给了山林,也给了乡亲们。

“我们有事不找别人,就找他”

这个他,是李利军、是郝绍奇、是安超杰……是许许多多个奋战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驻村帮扶工作人员。

李利军是沁源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四级主任科员,2020年4月,被选派为崔庄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两年多时间里,他遍访全村群众、熟悉村情民意,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改善基础设施、聚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驻”进了全村百姓的心坎里。

驻村工作纷繁复杂,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关键。于是,他紧抓换届选举的重要契机,把选优配强领导班子作为首要任务。在充分尊重民意、引导大家选好配强班子的基础上,李利军通过积极沟通协调,结合向驻地企业、相关单位争取及帮扶单位自筹等方式,对1.4 公里村主干道进行硬化,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题;为保障村民和企业用水问题,他联系电力部门,安装变压器,井水随着水泵加压,源源不断输送进家家户户、田间地头;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他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谋划“蓝宝石”葡萄大棚种植产业,从挑选品种、整地、购买苗木到病虫害处理、浇水施肥、越冬保护、疏花疏果等技术指导,他全程参与……“乡亲们对他都很满意,他给我们办了不少好事、实事,大伙儿都记在心里。”崔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张雁斌说的真切。

“进百家门、知百家情、办百家事、解百家忧”是郭道镇绵上村驻村工作队长郝绍奇的真实写照。郝绍奇是沁源县中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2017年被选派为驻村第一书记、2021年成为乡村振兴工作队长,五年来,他始终坚持吃住在村、工作到户。从专科医生到驻村干部,虽然角色有所转变,但对他来说,扶贫助困和治病救人一样,都是义务和责任。

源于一份责任,郝绍奇带着一份情感走近父老乡亲们。驻村以来,他是乡亲们诉求的忠实听众,也是让群众信赖的调解员,还是默默无闻为群众雪中送炭的好青年。“这个小伙子特别厚道,我们有什么事都找他”,朴实的话语中透出的是乡亲们日积月累的一份信任。

依托县中医院的医疗资源,他在郭道镇绵上村全面推行健康扶贫,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的医疗服务。面对汹涌而来的疫情,他带领全村干部挨门逐户开展排查,精准掌握人员动态,建立重点人群信息台账,并依据台账落实隔离观察等防控措施,积极动员村民们内防接触、外防输入。从多次组织进村义诊到挨门逐户排查,从筹集防疫物资到配合核酸筛查工作,作为一名医者、一名驻村干部,他看的是病、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暖的是心,医者的仁心,也是为民的初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是产业振兴。33岁的安超杰,被沁源县人民检察院选派到交口乡洪林村开展驻村帮扶已经7年时间。7年的坚守,他从陌生走到熟悉、从脱贫攻坚走到乡村振兴,他用走遍山村犄角旮旯的脚步见证着乡村振兴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打开这张蓝图,上面“大杂烩”般标注着整修道路、修缮水利设施、改善水质、新建文化广场、危房改造、中药材种植、光伏发电……密密麻麻都是安超杰的工作内容与心路历程。带村民修个电器、帮村民申请救助金、安装健身器材、解决邻里矛盾纠纷等等,一桩桩、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便民惠民实事对他来说已经习以为常。“有他在是我们的福气啊,我们都记着他的好。”现在,只要村里的人看见安超杰就会围拢过来。

安超杰深知,要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顺利衔接乡村振兴,必须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为发展适合洪林村的优质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他带领支村“两委”通过实地走访、调研、考察,反复比对、分析,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土鸡特色养殖,于2020年5月成立洪林村咯咯蛋养殖合作社,从第一批233只鸡苗投放,到打造出“洪林”自主品牌,他磨破了嘴、操碎了心、跑断了腿。截至目前,洪林村生态养鸡场存栏土鸡1000多羽,预计入股户年收入户均增加1000元、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提高10000元,昔日的12户脱贫户今日成为振兴产业的“小股东”。

从对养殖一无所知的年轻司法警察,到如今成为当地有名的土鸡养殖能手。7年的驻村帮扶岁月,他经历了“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困惑无奈;书写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为民情怀;印证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使命担当……

就是这样一些来自沁源县不同行业、不同战线的广大党员干部,他们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通过办好群众身边的一件件小事,树立起党在群众心中的光辉形象,凝聚起党和人民同心筑梦、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