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09 08:59
大
中
小
来源: 县融媒体中心
党群赋能聚民心
近段时间以来,沁源县农村党群服务中心持续“上新”:沁河镇下庄村建设400平米移风易俗示范点,群众办红白理事有了去处;中峪乡中峪村日间照料中心针对老年人多、吃饭难、陪伴少的难题,建立“日间照料+居家养老+情感关怀”服务模式;交口乡尚义村规范设置便民服务大厅,优化网格设置,实现“一网统管、一站办理;法中乡马西村常态化组织志愿者进行‘义剪”活动……
今年以来,沁源县以实施“太行先锋”全域党建示范引领工程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农村党群服务中心“五务配套”建设,以群众有所需、服务有所应为工作理念,全面开展党群赋能行动,切实建好、用好、用活党群服务阵地,推动党群阵地实现“四常两聚”(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服务常抓、群众常来,聚人气、聚人心),赢得群众好评。
抓规范促提升。结合县域实际,出台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村级组织“两标四牌”悬挂,根据场所实际推进“一室多用”,因地制宜开展“六区共建”(便民服务区、综合治理区、议事协商区、居民活动区、志愿服务区、宣传展示区),达到“六有”(有党员群众议事所需桌椅;有远程教育设施;有报刊架和完备学习资料;有党务、村务分设资料柜;有广播喇叭系统;有村“两委”组织架构、入党誓词、党员权利和义务等墙面展示内容)。各村结合实际,设置开放式服务大厅,进一步整合场所、功能设置,做到集中办公、一站受理、一网通办,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抓队伍促服务。“人心齐、泰山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主动融入、积极参与“五务配套”,形成工作合力。抓实乡村两级干部队伍,压实责任落实,主要负责人结合区域实际和群众需求,积极带头探索实践、带头创新突破。16个相关职能部门明确职责任务,细化落实举措,持续跟踪问效,全面推进落实。村“两委”干部、到村工作大学生、包村干部共同发力,党员、群众、志愿者主动参与,各村注重吸纳本地“贤者”“能人”等资源,为阵地建设“出谋划策”,推动党的组织嵌入各类组织,党的工作覆盖各类群体,充实壮大了党群服务中心队伍。对村干部、各类组织人员、志愿服务者有针对性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履职服务能力,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生动局面,使党群服务中心发挥了最大效能。
抓活动促使用。把“用”作为核心,通过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实现党群阵地“向新”又“向心”。全县各乡镇、农村党群服务中心充分结合本地特色,围绕党员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创新服务方式,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活动,实现各功能室“常开常新”、各尽其用,提高了党员群众参与度。困难救助、助老助残、就业社保、矛盾调处、健康教育、政策宣传等便民服务活动常态开展;广大志愿者立足群众身边“小事”,“义诊”“义剪”、卫生清洁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温暖人心,做实做好了民生“大事”;送电影、送书、送戏、秧歌展演等文化惠民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各村因地制宜,结合本村历史文化,兴建村史展览室、红色文化展馆,丰富了党群阵地内涵,打造了特色党建品牌。
抓机制促长效。以任务建机制,以机制促长效,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县委牵头抓总,县委组织部协调推进,各乡镇、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定期研究工作,全面掌握工作推进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建立分类管理机制,在充分调研、摸排基础上,根据各村卫生室、便民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农家书屋等运行实际,分设示范村、提档升级村、推进村三个类别,针对各村实际,制定相应提级扩能举措,做到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对好的经验做法,及时予以推广。建立督导工作机制,抽调精兵强将组建12个督导组奔赴各乡镇、农村,既开展督查,又帮助解决问题,做到全过程参与、精细化指导。在具体落实中,严格落实村干部坐班值班制、“三务”即时公开、组织生活制度等,通过完善机制、压实责任,提高了村级组织运转质效。
党群阵地赋能,以事联聚人心。下一步,沁源县将进一步深化“五务配套”,以阵地建设夯实农村党建根基,把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吸引群众、集聚群众、方便群众办事的高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