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大】 【中】 【小】
索引号:000014349/2024-07310 | |
发文字号: | 发文时间:2024-01-22 |
发文机关:沁源县教育局 | 主题词: |
标题:2023年教育事业主要发展情况 | |
主题分类:教育 | 发布日期:2024-01-22 |
2023年,教育系统按照县委、县政府“以教育聚人口”发展方略,坚持系统思维,紧紧扭住打造“让教师信服的校长队伍和让学生、家长心中向往的教师队伍”靶向目标,用心用情用力,强管理、强队伍、强改革“三强育人”,抓细节、抓常规、抓实效“三抓夯基”,以“四化建设”“八大教育”“十个体系”为抓手,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沁源强县之基。
一、抓根本,深入推进“四项改革”,打好教育质量提升攻坚战
(一)党建统领,持续推动管理体制改革
聚焦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主题教育深入开展见行见效;聚焦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系统23个学校支部完成换届、25所学校书记校长一肩挑。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更加坚定。
(二)核心素养挂帅,持续推动育人方式改革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32名同学被评为“新时代沁源好少年”,3名同学被评为“新时代长治好少年”;健全学生荣誉制度,“五四”“六一”,五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班集体、少先队员、模范幼儿全面评选,学生自信心、集体荣誉感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更加凸显。志不改、道不变,一以贯之将“四化建设”“八大教育”理念方法贯穿“十个体系”,创新举办中小学生游泳锦标赛、校园科技艺术节,推动“文化校园、健康校园、平安校园、清廉校园、品质校园”建设落地落实。
2023年8所学校获评市级“平安校园”,3所学校获评市级“文明校园”;5所学校荣获长治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先进集体”;3所学校荣获市级“红领巾奖章”三星章;1所学校荣获国家级“红领巾奖章”五星章;清廉学校建设被《山西纪检监察信息》《清廉长治》作为典型案例宣传报道;沁源一中、沁源县教育局分别被长治市委、市政府授予“教学质量进步集体”和“教育质量先进集体”。
(三)机制创新攻坚,持续推动办学模式改革
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城南幼儿园投入使用,红星幼儿园主体完工;36所幼儿园玩教具配置到位,50所幼儿园完成年检,片区教研深入开展,幼小衔接试点工作全面总结完成,评选县级保教能手15名,保教水平进一步提升。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优化县城学校布局,新建太岳中学投入使用,沁河中学完成土地收储,县城南北两端教学园区初见雏形。实验小学操场全部完工,投入使用,义务教育薄改与能力提升20所学校既定任务全面完成;联盟共建,捆绑考核,城乡互促共进成效凸显。2023年中考全市县区排名由去年第9跃居第4。
高中教育优质突破,加强与新学道合作,双重管理,深入实施新高考综合改革,高考实现“三连升”。2023年高考二本B以上达线454人,达线率63.6%,45名学生考取985、211院校,全市12个县区排名第2,实现新跨越。
职业教育融通发展,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全面完成,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突出适应性,95%以上学生通过技能等级认证,并升入更高一级学校学习,2023年对口升学,二本B以上达线人数8人,比2022年增加6人,增长率5.39%,办学成效凸显。
(四)强考评,持续推动教育评价机制改革
修订完善各类考核办法,对全县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分层分类考核,全县校园长竞聘,名师评判,推进校长真正成为教师信服的人。
二、抓关键,加强校长教师“两支”队伍建设,为教育质量提升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是聚人才。招聘特岗教师28名,学科类研究生9名,签定优师计划7名,不断增续沁源教育发展人才力量。
二是促改革,按照县委“看表现、看担当、看作为、看结果”的干部用人导向,完成全县校园长公开竞聘,校园长队伍年轻化,平均年龄减小3岁,活力更加迸发。聚焦城乡师资均衡配置,严格按照生师比、班师比规定要求,城乡教师交流73名,有效解决县城学校教师短缺、乡镇学校教师工作量不足问题。
三是严师德,开展教师队伍专项整治,严查教师请销假制度执行,规范教师从教行为;选树典型,教师节表彰优秀模范教师284名,引导教师正己育人,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
四是培优师。积极推进落实与北京市顺义区的教育合作项目。常态化开展特岗教师跟岗实践、校园长赋能培训、教师教学技能大比武,16个“名师工作室”、1个“名校长工作室”效能释放,评出教学名师19名。
三、抓重点,实事办好,改善保障条件,增强教育持续发展后劲
实施“放心水”工程,全县67所中小学幼儿园饮上纯净水。积极推进教育城域网建设,60所学校将实现教育专网运行,30所学校将实现视频联动教学。瞄准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镇、村委、学校三级联动控辍保学,送教上门,用心用情,精准发力;政策落实,资助全县各级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629名,213.6万元;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350人,2094.7万元。办理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山西省内艰苦地区基层单位(岗位)就业学费补偿5人,6万元。全县大中小幼,无学生因贫辍学。